惠州于2015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惠州古称岭东雄郡。是一座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山水兼备,风物相宜的古城。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建制史,1000多年的建城史。

隋开皇十年(590年)设循州总管府,辖归善,博罗,河源,新丰,兴宁,海丰,等六县。总管府设在归善梌山(今惠州市区桥西),开启了惠州建城史。

隋炀帝即位后,将循州改为龙川郡。刘岩建立南汉后,设祯州管辖归善,博罗,河源,海丰四县。州治所在现今的惠城区。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之讳,把祯州改为惠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设惠州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故城基础上,修筑城墙。

惠州地处东江流域,背靠罗浮山,面临南海大亚湾。惠州府城素有‘’半城山水半城湖"之美誉。在惠州市区有国家5A风景名

胜区。

惠州是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多种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多姿多彩。

2000多年来,根据史料记载,先后有400多位历史名人,客寓惠州或履临惠州。包括葛洪,苏轼等。辛亥革命时期,周恩来在此指挥国民革命军东征。

明代惠州有三位朝廷尚书。叶梦熊,(惠城区人) ,历任兵部尚书,工部尚书。近代史上惠州涌现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革命先驱。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后,惠州旧貌换新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粤港奥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将使惠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总编辑:惠州市文化馆,摄影/文字:邱鉴秋

 

作品欣赏

水东街

在惠州东江与西枝江的交汇处,江面开阔,东新桥横跨大江两岸。而连接东新桥东侧的正是惠州当年的"旺地"一一水东街。

惠州历史上有"一街挑两城"的格局。其中"两城"指的是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而"一街"指的是水东街。水东街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一1085年),全长730米,宽14至18米。东连惠新西街,直通归善县衙,西接东新桥,与惠州府城隔江相望。统街巷十条。临街为中西合壁的骑楼建筑。

水东街在惠州历史上靠近繁忙的水运码头,在清末明国初年,几乎聚集了惠州所有的工商业,因此被称为"旺地"。1928年水东街改造,骑楼群初具规模,吸引引了各地往来的商旅。客栈,商店,银楼,作坊,药铺等纷至沓来,落户水东街。一时水东街车水马龙,人头撵动,货物琳琅满目,商铺通霄达旦。兴盛时期,商号多达数百家。

时过境迁,以水东街形成的"一街挑两城"的古城格局仍保持着旧时的街巷肌理,同时也为惠州留下了文脉丰富的历史遗存。传统的骑楼商业区仍延续着商贸的功能,只是古时的金钟,布行,烟饺商号已烟消云散。独剩一些鲜花香烛店,生活用品店,五金店,药铺。水东街见证了惠州古代,近代工商业兴起和多元文化交融;骑楼虽已破旧,却形象记录了惠州从一个古老的城镇发展为繁华都会的故事。

 

惠州元妙观

元妙观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是中国三间著名道观之一,又是中国二十三间著名道观之一。惠州元妙观始建于唐贞观七年(663年),初名天庆观,天宝七年(742年)扩建后改名朝元观,后又改称开元观,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重修,始称为元妙观。明代天统、天顺和清代康熙、光绪年间均有修建。观内有元妙亭,山门,三元殿,玉皇殿,吕祖殿,天君殿,慈航殿及道舍等建筑百余间,一度为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元妙观面对西湖,风景秀丽,环境清新,为西湖之中的主要名胜古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