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季春时节,清明到来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土生土长的惠州人重视清明节的程度着实不一般,从时令美食清明粄,到家家户户挂柳枝保平安;从清明拜山,到祭拜后的“食公尝”,惠州的清明节传统习俗充满地方韵味。
无艾粄不清明
清明时节,春雨绵绵,倒春寒、回南天接连报到,湿气较重,惠州人喜欢吃艾粄来祛湿补气,多年流传下来,做艾粄、吃艾粄,成了惠州人独特的清明文化。
“冇食清明粄,唔好揽禾秆”是一句惠州话谚语,意思是,清明如果没有吃到艾粄,到了收获稻谷时就没有力气了。
想尝这一口地道的艾香也不容易。取嫩嫩的艾草叶尖用开水焯一下,去除苦涩味,捞出切碎,加入糯米粉、面粉、黏米粉等揉成团,再分成一个个剂子;馅料炒熟备好,剂子捏成薄皮,往里面加馅,揉成圆团;最后用芭蕉叶垫底上锅蒸……那咸的艾角、甜的艾饼就热气腾腾地出锅了。
馅料选择也很讲究,甜馅里有炒熟的花生粒、芝麻、白糖;咸馅则多种多样,一般包括萝卜丝、木耳、猪肉等。在大亚湾霞涌,渔民在咸馅的取材上偏爱海鲜,会采用切丁的菜脯、肉粒、香菇粒、去壳的虾米做馅,浓浓海味。
这些用艾叶制成的食物,惠州各地不同方言有不同的叫法,如艾粄、艾粿、艾角、艾糍、印粄等。如龙门县永汉镇将艾叶食物称之为艾糍,做法大致相同。
祭祖、敛糕和“食公尝”
在惠州,清明节的重头戏当属“拜山”(祭祖)。
惠州人的祭拜有春秋两祭之分,多是选择从农历二月初二到四月初八这段时间祭拜先人。祭拜时会带上“三牲酒礼”,即鱼、鸡、猪、茶、酒、饭、香烛、饼、粄等祭拜用品。祭拜时还要注意“茶前酒后、左鱼右肉,水果在后”的摆放顺序。
其中,敛糕是不可或缺的祭品之一。敛糕一般用四分糯米、六分黏米,混合后用水调匀,加上糕种,而后制成饼状蒸熟,是一种在传统风俗礼仪中的专用食品。清明节祭祀用的敛糕,是白色的,但要盖个花朵状的红印。
按照惠州当地人习惯,拜山完毕后,族人往往要聚食一餐。惠州人把这个习惯称之为 “食公尝”,意思是,清明这天的家族祭拜,行族人聚食之礼,都要从家族的公产中支出或各男丁交一定额的费用。
而在惠州的部分地区,清明时期还有个十分有趣的习俗——太公分猪肉。分猪肉是一种社会风俗,通常族里拜祖分春秋两季,分别是清明和重阳。祭拜完祖宗,祭品都要分到各家各户,叫太公分猪肉,人人沾福气。传统的做法是由族长或村里德高望重之人会将猪肉分给男丁,表示福荫及庇护已由祖先带到各家。
01
01清明茶
茶香浓郁的柏塘山茶,汤色鲜亮的惠东横坑五指茶……清明、谷雨时节,惠州各地正迎来最忙的春茶上市季。沏一盏清茶,闻一缕茶香,啜饮春天。
02门前插柳
清明时节,惠州很多地方都有插柳枝的习俗,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或者插在先人坟头,表达无尽思念。清明插柳在惠州是很普遍的民俗现象。
03踏青赏春
清明既包含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其实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因此,清明还有踏青、荡秋千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清明节也因此拥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图片:惠州日报记者 周楠 杨建业 李燕文
编辑:徐园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