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盛宴•惠声惠色”经典电影赏析活动(第七十四期)放映影片《梅艳芳》,由梁乐民执导的《梅艳芳》是一部将艺术与现实成功融合的传记电影。
影片带领观众重温了这位传奇女星的一生,以复原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叙述再现了20世纪末的香港,在叙事结构和艺术表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影片的视觉效果尤为突出。影片精心还原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街景与歌舞厅,重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影片采用了色彩浓烈的滤镜传递港风情调,还通过数码技术重现出梅艳芳告别演唱会的壮观场景。在叙事上影片打破了传统传记片的线性模式,采用倒叙的手法,从2003年的告别演唱会倒回到她的童年岁月,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叙事陷阱。同时还通过两条叙事线索交织展开:一条展示她事业上的辉煌与低谷,另一条则关注她在感情世界中的波折。
梅艳芳自幼在荔园舞台上表演,与姐姐梅爱芳一起以“珠女”之名唱歌养家。成年后的她凭借独特的嗓音和表演才华迅速崭露头角,1982年在新秀歌唱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香港乐坛新星。随后她发布了《坏女孩》等经典歌曲,并在影坛大放异彩。电影《胭脂扣》中的对于如花的出色演绎使她成为家喻户晓的影后。然而,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她的感情生活却不是一帆风顺,与日本歌手近藤真彦的恋情一波三折,以失败告终。2003年,她在癌症的病痛中举办告别演唱会,穿着婚纱唱响《夕阳之歌》,向舞台和人生告别。
观影有话讲:
罗女士:
对事件的高度尊重与还原,资料影像和现场拍摄竟然高度重合,梅艳芳扮演者王丹妮为此接受了一个人的训练营,没想到里边有几首也是王丹妮自己唱的。张国荣出场的一瞬间全场唏嘘,两个人互相不想让对方担心结果都在最漂亮的时候走掉。色调看出来有特意致敬上世纪的香港,霓虹的色调。
幕后 · 制作:
创作动机:
提到影片的筹备动机,江志强表示这一切都源于梅艳芳曾经对他的帮助。在他初入发行行业时,曾拜托梅艳芳帮《子猫物语》站台,那时的梅艳芳已经是炙手可热的歌手,但出乎意料,梅姐竟二话不说仗义相助。等到2003年时,梅艳芳在聊天时对江志强表示想拍一部可以传世的好电影,恰好他在跟张艺谋导演合作《十面埋伏》,于是便很快敲定了梅艳芳出演 《十面埋伏》的事宜。后来因病情突然恶化,梅艳芳无法继续与《十面埋伏》的缘分。而这个未完成的承诺,江志强记了18年。他现场表示:“这次合作没有成功,对我来说更加遗憾。因为梅艳芳对我有恩,梅艳芳还在的时候我没有能力拍电影。但当我有这个能力她却离开了,所以这么多年我想完成这部电影,想完成这个心愿。这是我答应她要做的事情。
场景重现:
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黄炳耀,扛起了还原八九十年代香港的重任。这部电影的幕后制作班底,是当今华语影坛的中坚力量,在这些人心中,都有一段关于梅艳芳的回忆。他们为场景重构所做的每份努力,都是为了更接近那个时代。就算镜头只拍到一个角落,也要把整条街道复原;街道上有各式各样的小摊,广告牌上40年前的物价也做到了还原。片中马路上的私家车和的士,都是工作人员们通过各种渠道搜罗而来。为了让这些“古董”们顺利跑起来,制作团队在维修和翻新上花了很多功夫。还有小梅艳芳开启梦想的荔园,留下风华绝代的身影的舞台......这些与梅艳芳渊源颇深的场景,主创们都花了很大精力去重现。
演员心声:
在片中饰演何冠昌的演员李子雄动情追忆梅姐,他坦言第一次买票听的香港歌星就是梅艳芳,而自己更是因为梅艳芳《飞跃舞台》中“在台上我觅理想 “的歌词,才选择跟随自己的内心,将演员做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关于“视听盛宴·惠声惠色”经典电影赏析系列活动:
电影艺术鉴赏是人们在观看电影时所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精神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作品通过真实可感的艺术形式引起观众丰富的内心感受与体验,使观众理解影片的思想内涵,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看电影也是一种社交活动,我们可以与朋友、家人或同事一起分享电影的快乐和感受,也可以通过电影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兴趣和价值观,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
惠城区文化馆视听室是提供电影赏析、音乐欣赏的个性化功能室。该功能室注重声学设计,配备高清投影、环绕音响和舒适的座椅,采用杜比音效技术,提供丰富、清晰且撼人心魄的音效。该技术可进一步增强娱乐的感染力,借助 7.1 声道的环绕声音效,实现为电影提升充满活力的听感体验,从而满足观影的舒适度,打造专业级别的观影效果。
“视听盛宴 · 惠声惠色”活动是基于惠城区文化馆视听室打造的电影赏析交流活动品牌,是为电影爱好者提供观影交流、分享感受的平台。惠城区文化馆将定期在视听室举办各类主题的经典电影赏析交流会,由讲解人从编剧、导演、演员、拍摄技术、音效等电影因素入手,深入分析电影及导演的风格特色和艺术魅力;观影结束可畅谈、交流观影体验和观影感受。通过活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传递主流价值,品味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