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本期,为大家推出“人文龙门 多彩非遗”系列推文(九),带大家一起了解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门年饼(制作技艺)。
500多年前的明代,龙门人就有除夕前打年饼的习俗。明末清初时,龙门村民上山、出田,早出晚归用年饼兑着冷水充饥保暖所用。也是龙门人有除夕前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一起打年饼传统的习俗。左邻右里也会互相帮忙,籍此增进交流和感情。
春节期间,人们常以年饼送给长者亲朋,是出嫁女回娘家拜年的吉祥食品。打年饼,过大年,至今仍很盛行。
龙门年饼以优质冬米、精选花生为主要原料,盐、糖为佐料精制而成。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清香宜人。龙门年饼造型独特、形态各异,多以圆形为主,取月圆一家大小春节团圆之意,间或有少许鱼仔形,寓意年年有余。
龙门年饼工序有:先研粉,用优质的冬米,经锅炒后,再磨成米粉;再备馅,把花生和溶好的糖浆搅匀待用;之后印饼,准备饼模先上米粉再加馅,用手压实:最后打饼,用专门制成的饼锤锤结实年饼表面,再在年饼边敲几下让其松脱。
1998年2月,龙门县博物馆曾在王坪镇(现称龙田镇)发现清代晚期的年饼模印,后捐赠给惠州市民俗博物馆。
龙门年饼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征,蕴含着众多的历史信息和记忆,充分体现了龙门人民对生活美好愿望的追求和悠久历史传统价值。2015年2月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