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本期,为大家推出“人文龙门 多彩非遗”系列推文(六),带大家一起了解龙门县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门农民画(传统美术)。
龙门农民画起源于清末,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与当地丰富的民间文化形式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富于明显的地域特色,民间风情强烈,乡土气息浓郁。
100多年前,当地民间农民已开展绘画创作活动,它吸收了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表现形式,借鉴传统的民间刺绣、木雕、剪纸、扎花灯、糊狮头和画花床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对自然、风俗、生活、劳动、爱情和社会的思考。
2005年8月,由龙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画组创作的百米农民画长卷《农民画乡,文化田原》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的认可并颁发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2008年,龙门农民画多幅作品走进了北京奥运村。
1972年至今,龙门农民画荣获省级的奖项有98幅,国家级的奖项137幅。其中在2015年,王汉池《客家山歌农民画组画》荣获中国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惠州市文化艺术界首个国家级最高奖,也是全国农民画首次荣获此奖项。2017年,龙门农民画入选“龙门十大旅游手信”。
传承人:王汉池
传承人:陈权枢
龙门农民画于2015年2月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路漫漫其修远兮。龙门农民画经过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如今生机盎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各种公益宣传当中。